六月到九月三个月的时间。
考上的同学,可以安安静静的休息,准备接受新的洗礼。
而准备重新来一次的同学,只有一个月的休息时间,重新就受万人过独木桥的生活。
“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生活之路。”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它必定与别人的不同。
所以,即使在重大问题的选择上也没有必要非去求同,特别是为了求同而去求同。
每一个人和每一条值得尊重的人生之路构成了这个世界真实的内容。
这世界因此更丰富、更斑斓、更迷人。
可是为什么,我们在18岁青春万岁的年纪要选择将一条路重走一遍,甚至不止一遍,而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去选择把同样的路——复读之路,重走一遍呢?
安然一直在想。
俞敏洪曾在《赢在中国》里发出过一番小草大树论:“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再成长,你还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不会产生痛苦,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
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你也许两年三年长不大,但是八年十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
走在高四这条有点颠簸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怀揣一棵树的种子。不管风雨浸湿眼眸或是寒风刮破皮肤,都应昂着头坚毅地迎接属于高处的荆棘。
于是,我们慢慢有了树的躯干,挺拔而矫健。虽然看得出粗糙的臂膀上有些许伤疤,但却被倾注着艳羡的目光。
或许,高四的旅程,我们并不能长成为像俞敏洪所说的参天大树,但只要我们始终怀揣这颗梦想的树种,我们就一定能够等到那一天——阳光明媚,照在我们的绿叶上,闪着鲜艳的绿光。
事实上安然十分怀念那段日子,并且永远感激它。
不只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安然完成了自己的过渡与锐变,更是因为那时的一切深深烙在了安然正处于可塑期的性格中,成为这一生永远的财富。
那真的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
人生中再也不会有哪个时期像那时一样专一地,单纯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饱含信仰和希冀地,心无旁贷乃至与世隔绝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
当你在若干年后某个悠闲的下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著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尊敬――尊敬你自己。
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朋友感谢所有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的人,但我们最应感谢的,还应是我们自己。
那是一段心中藏之,无一日忘记的珍贵记忆,在逆境中,在复读的“高四”生活中,我们大概会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前途虽远,扶摇可接。
于是心底深处的那些梦想,从不曾磨灭。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们勇敢的走进了一个囚笼。
无所谓心情,难过悲伤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不出门,不接电话,不回短信,不上线,拒绝所有人的关心与安慰。
那就复读吧,如果心里还有梦想,如果,还不愿意向失败低下高昂了十八年的头。
有什么苦是不能吃的?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高四的学习生活,可以此一句话完整概括之。
重来第二次,有什么苦是不能吃的。
大多数的人习惯中午独自一个人留在教室,习惯在自习室坐到很晚,中午十二点半,凌晨十二点半,这两个遥遥相对的钟点每日与复读的每个伙伴相伴。
身边总是安静无人,手边永远做不完的习题象是一场无人倾听的诉说,明知无益,却不愿停下。
但是安然总是在做题的空隙莫名地走神。
想一些荒谬而漫无边际的事,想曾背过的那些哀感顽艳的诗词。
想朋友们转身离去的背影,想曾有的那些轻歌巧笑和惘然若失。
想晚上放学后仰头望见的月亮。
后来安然想通了。
就当这本不该有的高四是一场跋涉,每个人在冰冷的原野上追逐它前行,义无反顾。
若是失败了,就只当这千里的跋涉,是来做一次甚至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