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真·偷偷发财的秦王,也没想到娘子关的守军会如此较真。
他只是个父皇不疼母后不爱的老二,想要在自己的地盘上挖点矿铸点钱自己花花,又有什么不对了?
但凡他的藩地里有金矿银矿而不是个苦逼的铜矿,他也不用这么费劲地自己冒险铸铜钱,还得担心被外人发现。
可问题是历朝历代,哪家藩王在自己的封地还要过得如此憋屈?
只有大昭,先帝既分封了诸子为王,又封藩不分国,甚至连藩地的军队都不归藩王所有,等於是既要儿子们干活,又不给儿子实权,还想着他们能卖力为朝廷镇守边疆……基本上好事都被他想完了,苦差都留给儿子们了。
他心有不甘,却也不敢跟父皇作对,只能私底下自己捣鼓点钱花,可谁能想到,父皇会突然暴毙,而皇兄竟然派了个女将军娘子关镇守,正正好守在了他与外面交易的关口上。
那些沙匪马贼,其中有一半,是他昔日的手下,派出去替他敛财,还有一半,是他拉拢过的“合夥人”,那些人虽然不知道他的身份,却也知道是大昭的贵人。
正因为有这些人在外,才能替他将铸出的铜钱源源不断地换成货物和金银,否则就只能砸在手里,毫无价值。
结果……这些人被一锅端了!
他的钱他的货他的财宝全被人抄了不说,他还得忍痛去嘉奖抄了他的私房钱的娘子军……
天知道当时他看着孙昭苏时,眼睛都红了,心都在滴血,还得强颜欢笑对孙昭苏大加赞赏,表现得十分欣赏这些英勇的娘子军们。
回家他就将自己卧室给砸了个干净,然后让人重新布置。
前前后后的损失,让他整整“病”了一个月无法见人,秦王府上上下下也换掉了不少下人,秦王妃连着去烧香拜佛了半个月,还在城中施粥送粮,就是为了给秦王祈福,这才让他终於康覆过来,能过重新理事。
可娘子关就像是插在他喉咙上的一根刺,让他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还随时随地有可能成为要了他命的大杀器。
一日不除,他就一夜无法安眠。
孙昭苏完全不知道隔壁秦王在惦记着她的脑袋,而是在烦恼最近的流民失踪问题。
原本娘子关的人口性别比例就严重失调,主要是因为她带来的主要是女兵。一开始谁都不看好她们,结果这些女兵们还正是争气,不光训练时都咬着牙不喊累喊苦,真的上阵杀敌时,一个个也勇往直前,比那些普通士兵丝毫不差。
结果就直接导致她麾下的男兵越来越少……被娘子军比下去打脸丢人的男人,能请调的都调走了,反正孙昭苏也不会拦着他们,由得他们离开,有地方接收的就换地方,没地方接收的,愿意退役的她也会大方地给一笔遣散费,可以说是大昭有史以来最为大方宽厚的将军了。
可问题是就算孙昭苏不缺钱,也一样缺粮啊!
尤其是这两年各地军镇都在赛着劲儿开荒屯田,按照大昭的军制,边镇的军户都会分予田地,然后按照每年的收成上缴二到四成不等,剩下的都归自己所有。
在先帝看来,闲时为农,战时为兵,才是最经济省钱的做法。
像大宋一样,每年耗费几百万银钱,结果将士兵们都养废了,一个个不事生产,也不好好练兵,结果能被百十个金兵追着数千人狂杀,曾经号称百万禁军却不堪一击,偌大的帝国如繁花锦绣,瞬间被铁蹄踏破,利箭刺穿的泡影,落得无比凄惨屈辱的下场。
所以先帝对军费开支那是省了又省,算了又算,总觉得大家都能跟他当年一样,从地里刨食,就无需国家出钱养兵。
在沈氏给边镇送粮换盐引,带动南方粮商和盐商北上后,大昭朝廷终於将“开中法”定下,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失地的农民前往边镇开荒种田,既可以享受到朝廷对於开荒的三免五减政策,还能从沈氏赊借口粮种子和农具,故而这两年军镇的开荒和屯田工作,做得比过去十年还多。
只是大家就算开荒,也尽量会选好一点的地方,比如靠近黄河的河套地区,比如靠近中原的山西和燕云之地……反正除非是迫不得已的,没多少流民能千里迢迢走到娘子关来开荒。
流囚和犯官家眷倒是有不少。
当初先帝大开杀戒,杀了不少“谋逆”大臣,抄家流放了数万人,基本上都是流放到北方边镇去屯田。
到后期他听了太子和沈青叶的“劝谏”后,终於意识到这些人力也是财富,就是杀的少,流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