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果然如江南舟所料,王大河献吊车有功,被封为河东营缮所正七品所正,另赏银千两,棉布及丝绸锦缎百匹,米十石丶牛三头丶羊六只,奖励之丰,令众人无不艳羡。
最关键的,还不仅仅是那些实物赏赐,而是七品官身。
也就是说,从圣旨颁行开始,王大河就脱离了匠户的户籍,而成了官身,入仕林之列,子孙后代,也从下九流的匠户,一跃成为官家子弟,哪怕是最低的七品小官之子,那也是可以参加科举,甚至报考国子监的。
仅此一项,就足以让全天下的匠户们羡慕不已了。
也有人酸溜溜地说,皇帝这是打算千金买马骨,让天下人看到他鼓励发明创造丶改良技术的决心有多强。
毕竟,在旁人看来,这吊车不过是在投石机和云车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可以在河堤上下吊装运输重物,方便进行河堤修补,若是需要拦河筑堤时,这吊车能起到的作用就更大了。
在没看到吊车之前,还有人好奇这吊车到底什么样,竟然真能四两拨千斤,是何等的神奇!
等看到之后,就有不少人觉得,这哪里算发明创造,分明就是结合了投石机和云车的架构进行组合改造的,别说是一个工匠,换我我也行!
只是我之前没想到而已!
就有人跑去找慕容枫,觉得给一个工匠如此厚赏,着实有点夸张。毕竟那些工匠每日做活都是干这些,这本就是他们的份内事。
何况这么简单的改造都能封官加赏,传出去之后,就怕有更多的匠人投机取巧,都拿这种组装改造的东西来骗奖赏,岂不是造成这种封赏官吏过多,有掏空国库之嫌。
慕容枫就笑了,“若是有更多匠人都能像王大河这样动脑子做事,拿来更多的新工具,朕高兴还来不及呢!更何况,像营缮所这些地方,本就该让专业的人去管,以前那些所正都是勋贵荫封的子弟担任,他们根本不懂营造法式,更不懂河工建筑,尸位素餐,还不如让给这些匠人们。”
“至於封赏,诸位卿家就更不必担心了。这些奖励,都是皇后从她的私库里出钱,并未动用国库资金。”
“皇后还为此,特地设立了个大昭发明奖,每年都会评选出十项利国利民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技术,予以重奖。”
一番“好意”前来进谏的官员们顿时哑口无言。
他们怎么就忘了,今时不同往日。
以前先帝赏赐都是发宝钞,便是丝帛也是压箱底的货,跟着抠抠索索惯了的老皇帝十几年,大家都习惯了赏几百贯宝钞,几匹布的数额,忽然看到一个匠人得到纹银千两丝绸棉布百匹,就把他们给惊到了,不得不出面前来劝谏皇帝要节省着花。
如今的皇后是财大气粗,不光是给能工巧匠设了重奖,也给文武百官封了“养廉银”。
顾名思义,就是让大家别再为那些孝敬搭上人情,这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天下就没有白吃的筵席,一不小心就将自己的一世清名给搭进去了。
非但如此,皇后让沈氏商行从山西运回来的黑石碳,都做成一种叫蜂窝煤的燃料,方便好用,由柴炭司负责分发给各级官吏,若是家里宅子大人多不够用的,也可以从柴炭司优惠价购买,这就解了大家的冬日火碳开支。
除此之外,年节赏赐,夏日分冰,冬日分碳,基本上不用再收那些孝敬银子,也足够开销。
至於那些家大业大的勋贵和世家,本身也不差这点钱,眼看着朝廷管得严了,也都老实了许多,不敢再打着大家都收钱的名义顶风作死。
大家拿着皇后发的钱不说,还隔三差五地领着各种“福利”,原本还想说皇后此举有收买人心之嫌,最后想想……就算皇帝出面,难道大家就不知道这钱是从哪里来的了吗?
慕容枫回到坤宁宫,还笑着跟沈青叶说道:“还好有梓童替朕分忧,朕才不用动不动就为了银钱之事听那些大臣们撕扯。当初父皇成日都在头疼,要从哪里调出银子来支付军粮,还得赈济灾民,还得修建九边卫所,还得修建宫苑……”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朝廷上下,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若无梓童,朕光是想想都头疼啊!”
沈青叶笑了起来,“陛下富有四海,不是没钱,只是藏富於民罢了。若是陛下像前朝那些昏君一般,动不动搞什么花石纲丶生辰纲,劳民伤财,只顾自己风雅快活,不管百姓的饥寒死活,那就不会头疼了。”
慕容枫摇摇头,叹道:“其实有钱的人并不少,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