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内阁首辅,文华殿大学士,后晋中极殿大学士,曾任太子太师的张瑛张阁老,生平头一次,在众臣面前,生出无言以对丶甚至生不如死的心情来。
“臣有罪,请皇上惩处。”
他不是不知道族人接受贫民投献土地,接受地主豪商挂靠,可当时人人如此,他素来讲究“和光同尘”,也就默许了此事。
在他看来,连先帝都不曾追究土地投献之事,又是几朝惯例,大家心照不宣之事,他也不过是没有拒绝而已。
只是他没想到,张氏一族,由他而起,这二十多年间,前来攀附的族人多达数百人,隐隐在当地已有大半城的人,都与之有姻亲关系。
就连当地的县令乃至知府,到任之时,都要先去张府拜会,方能回衙坐堂,推行政令。
若是得不到张氏的支持,那政令想要推行下去,都会有重重阻碍,难以施行。
张阁老久居京都,多年不曾还乡,便是有族人上京,也只是说族中的子弟如何争气,今年又有多少人考上秀才,多少人考中举人,只是这进士门第难登,十几年间,三榜进士,张氏也就中了一个,还是他的旁支族孙,名叫张文元,如今在户部任主事。
族中的秀才举人到底中了有多少,张阁老已记不得了,可他也知道,无论如何,这百万亩之数,纵使有夸张之处,能查出来的数目,也绝对超过了张氏应有之数。
在先帝驾崩之际,他和太后一力支持慕容枫登基,不但因为他是太子,为国之正统,也私心中想着皇帝仁厚且多病,便到了他大展拳脚的时候。
毕竟,先帝在位时,以先帝事无大小,事必躬亲的爱好和旺盛的精力,别说是已经年近花甲的张阁老,就连那些年富力强的文臣都未必能跟得上先帝的想法,一个个都被先帝时不时冒出来的念头驱使得团团转,都以为换个皇帝,日子会好过。
慕容枫的确没有先帝那么旺盛的精力,可他一样兢兢业业,从不怠政旷工,更让群臣震惊的是,他看起来并没有像先帝那样事必躬亲,可无论大小事务,他都仿佛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总能找出他们疏漏之处,让人偷不得懒,耍不得滑。
如今大家的俸禄是提高了,不至於不收孝敬就没法过日子,可工作也忙了起来,皇帝新招来的四百进士,就如同鞭子一般在后面抽打着他们,只要慢一步,跟不上皇帝的脚步,就随时会被甩下丶替代。
而如今,张阁老正在给他们展示,落后丶被替代的结局。
人未走,茶已凉。
看着张阁老白发苍苍的背影,被他摘下的官帽放在身侧,昔日高大挺拔的身躯现在跪伏在地上时,也写的有些不堪重负的佝偻。
让人看着就心生悲凉,有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张阁老不必如此,还请起来。”
慕容枫言语殷切,似乎根本没听到先前的弹劾,而是问起了张阁老家长里短,“听说张阁老家中文风鼎盛,所办族学中学子过千人,不知如今族人之中,有多少秀才,多少举人啊?”
张阁老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惭愧地答道:“回陛下,老臣多年未回乡探亲,族中有族长和族老打理,平日上京的同乡考生以往会来探访老臣,告知族中进学情况。今年因陛下开恩科,老臣身为主考官,就不曾接见同乡,这时日一久,老臣年迈力衰,记性不好,也就记不得族中还有多少秀才举人尚在进学中。”
慕容枫意味深长地说道:“是啊,张阁老年纪大了,这些琐事,自然记不大清楚。只是阁老的族人,却依然清清楚楚地记得,族中有张阁老在朝为首辅一日,那些地方官就不敢上门去清查田亩,这举人能收数百亩投献土地,秀才不过几十亩,要多少秀才举人,阖族之力,才能占下百万良田?”
“就不知,这江南四省,能有几个百万良田,可供尔等侵占?”
他的声音并不高,只是从一开始轻描淡写,到最后声色俱厉,目光如炬,扫过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时,竟让这满朝文武,都不禁被他这一眼看得浑身发冷,肃然而立,整个金銮殿中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张阁老更是汉湿重衣,站也不是,跪也不是,尴尬难堪到了极点。
慕容枫停了一会儿,方才说道:“然御史闻风奏事,多有夸大其词之事,既然张阁老不知族中进学者几人,御史也未呈报张氏占地百万,到底是近百万,还是过百万?”
“故而,朕欲派钦差前往江南,清退投献田地,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