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沈青叶这会儿还没空去关心恩科会试的事,她更关心的,是女医院的组建。
她眼看着要到预产期,这可是关系到她生产时的性命安危的大事,比其他什么事都重要。
反正,现在的科举,还没到能开女子科举的时候,他们爱怎么折腾就先折腾着,等她熬过了生产这一关,以后再将女学推广下去,才能为女举奠定人才基础。
否则现在贸贸然提出,结果却选不出几个才华出众又能在科举上力压群雄的女子,岂不是正好给了他们把柄?反倒会被朝臣借机弹劾攻击,打压嘲讽也就罢了,若是因此打击到女人们的信心,真被洗脑成女人无法当官,头发长见识短,不适合读书……那才是真正后患无穷。
说到底,还是因为前两朝的遗毒不浅,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最后还大力鼓吹裹脚的好处,生生将女子们囚於后宅,被陈规陋习磨去本该灿烂的生命光辉。
如今有孙昭苏在先,杨素素在后,立功从军,镇守一方,以后这娘子军的口子一开,那些愿意从军的女子,就有了出路。
接下来借着孙青竹孙道长送来的几位女医师给自己安胎为由,沈青叶总算撕开了太医院的口子,设立了女医院。
这还得托先帝的福,他一去还带走了好几个太医院的院使副院使,如今太医院的院使成了当初资历最浅被排挤去东宫照顾太子的李川柏,他是见识过太子妃当日的本事,自然不敢违背她的懿旨。
他甚至还巴不得有了女医院之后,就不用他去给皇后看诊请脉,最好连生产都包了,免得万一有事,又得要太医院陪葬。
给皇家当家庭医生,当真是件提着脑袋的高危工作。
能有机会甩锅避险,他还求之不得呢!
反正,刚刚才升任太医院院使的李川柏,毫无院使的架子和责任感,完全不在乎其他人说什么女子怎堪为医之类的闲言碎语。
面子算什么,活着不好吗?
后宫被清出去了一大批人,冷清下来,空出的宫室也不少,沈青叶就干脆将女医院安排在慈宁宫旁边,每日也方便向太后请平安脉,毕竟太后上次因为先帝过世和慕容荻被贬之事,一时上头中风,落了个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还需要长期治疗,女医院在那边正好。
既可以孝敬太后,又照顾了孕期的皇后,这样的女医院,皇帝答应之后,太医院闷不做声,朝臣们更是权当不知道没听说……反正宫中之事,都是皇后做主,连皇帝都不管,他们说三道四的,难道不怕皇帝一怒,再将弹劾之人发配去地方巡察疫情?
这事皇帝绝对做得出来的。
现在大家一件渐渐看清楚了皇帝的真面目,他当太子时,一来身体不好,二来有强势勤政掌控欲极强的先帝在上,他在外的名声大多是仁厚宽和,博学多才,以至於人人都以为他便是做了皇帝,也大多会依靠内阁施政。
没办法,以他当初的身体,气不得累不得,若是不温和一点,遇到事就动怒的话,非得先把自己气死不可。
而如今他的身体渐渐好转,手段也强势凌厉起来。
众臣也渐渐认识到,这位新帝,虽然不似先帝那般强势,却也绝非能够任由群臣摆布之人,从太子到皇帝,身份的转变,到心态和手段的变化,都让他们不得不承认,新帝登基后的几把火,都烧得红红火火,不光除弊革新,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从京师大比到北疆大胜,从修建官道到开垦边疆,不但没有掏空国库,反而让户部都感觉轻松了不少,以往压力最大的九边粮草,如今大半都能自给自足,还有一部分可以通过沈氏海商从南洋运来价格十分低廉的稻米,足以支撑开垦荒田前期所需要的粮食。
眼看着不光这一年,以后的三年五年乃至十年二十年,只要皇帝继续如此下去,初心不改,大昭就会越来越好,终有一日,能实现圣人所言的“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就让人不服不行。
故而他哪怕强硬地将那些非议皇后的御史打发去巡察农政,大臣们也不再反对,到如今再听说皇后在宫中设女医院,就更没有人去碰这个钉子了。
反正,女医院若是真的办起来,其实对大家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尤其是那些讲究礼数的官宦人家,女眷若是生病,以后女医看诊,总好过男医师,尤其是有些需要推拿针灸的病痛,碍於男女之别,总是要让人多吃不少苦头。
全京城如今最热的话题依然是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