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这殉葬制度,始於夏商,秦朝时仍有,但到唐宋就几乎消失,可到了宋灭之后,又开始死灰覆燃,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在沈青叶看来,这种自己死了还要把活人拖下去殉葬的制度,堪称封建社会十恶之一,尤其是当皇帝带头搞事之后,上行下效,那些追求给自家立块贞节牌坊的,就可以借此机会逼着那些丧夫的寡妇们殉葬守节,以表忠烈节义。
若是能从开国皇帝这里,就断了这个恶俗,那以后或许就能慢慢扭转过来,不至於让那么多的无辜女子,再为此丧命。
好在太子在这方面,还是愿意接受她的,或许本身他也并不愿意看到活人殉葬之事的发生。
在另一个时空里,那位开国皇帝死后殉葬了十几个妃嫔,之后的大帝也殉葬了不少妃嫔,直到那个二度登基的叫门天子临终时,下旨废除殉葬制,成了他一生难得保留的闪光点被记载下来。
大昭皇帝没那么好的运气能够活到七老八十寿终正寝,也没来得及给自己立份遗诏,强烈要求对他“视死如生”,让那些妃嫔都随他殉葬。
所以这由张阁老起草,需要经过太子审核的“遗诏”,终於去除了这一条,反正……此时此刻的皇帝已经不可能再起来反驳他们,指责他们对这个“死去的皇帝”不顾尊重。
正式定下遗诏后,太子也经历了“三请三辞”,最终根据先皇帝遗诏,在柩前继位,至於登基大典择日再定,并奉皇后为母后皇太后,封太子妃沈青叶为正宫皇后,准许宗室皇亲,后宫妃嫔女眷们正式入殿祭拜。
在响彻行云连绵不断的钟声里,上百匹快马飞奔疾驰,沿着官道朝四面八方的驿站跑去。
他们将通过驿站接力,日夜不停,以最快的速度,将皇帝驾崩,新帝继位的讣告和诏命送往全国各地。
外任的官员和藩王们,在接到讣告和诏命后,需服素服,冠乌纱丶腰系黑色犀角带,面向京都宫阙方向哭灵致丧。
沈青叶完全没想到,这皇帝的葬礼,比她能想象到的,要繁琐覆杂冗长疲累一百倍。
按照古礼,“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照这个说法,殡葬过程要拖大半年,足足能把活人都跟着累死。
还好大昭的嗣皇帝和皇太后都没那么讲究,按照先帝“遗诏”,择吉而葬,七日后便将皇帝的遗体送往皇陵安葬。
四品以上的命妇都在宫中哭灵祭拜,而送陵的过程中,沿途官员和四品以下的命妇丶军民耆老则在路上设置祭棚哭丧,嗣皇帝从送葬开始,要在路上和皇陵行九虞礼,最后一礼回到皇宫后,在几筵殿举行,由嗣皇帝衰服躬亲行礼,安神献酒,自此,神主归位,福享太庙,方才算丧礼告一段落。
等到两年后的先帝祭日,新皇帝再来将神主位请出太庙,送往几筵殿行礼祭奠,最后再由皇亲送往皇陵祭祀,才算真正完成皇帝的葬礼。
在这个过程中,皇太后和太子妃丶先帝的妃嫔们丶官员女眷命妇,基本上只需要在皇宫哭灵七日,无需前往皇陵送葬,比起嗣皇帝来说,要轻松许多。
皇太后还特地派了懂医术的嬷嬷过来照顾沈青叶,生怕她在丧礼期间过度劳累或哭坏了身子,影响到腹中胎儿。
至於新帝……如今的太医院,李川柏已被提拔为副院使,带着一众“将功赎罪”的太医们兢兢业业地照顾着他的身体,一点儿也不敢疏忽,哪怕再严苛的葬礼流程,上一秒刚让新帝叩拜行礼完毕,下一秒就被“请”进临时的营帐休息喝药喝汤补身。
虽说按照古礼,需要步行送葬,可真要新帝从皇宫一直走到皇陵,别说一天走不到,就算他能走,太医和众臣也担不起那个风险。
最终还是经过群臣商议,太医们才勉强答应,除了行九虞礼期间,新帝需要亲自下地步行,其他时候可以乘坐步辇,由力士“代步”。
如此一来,需要新帝做的,主要就是祭拜行礼之事,哪怕省去了许多行路的力气,可这样耗时耗力的祭礼对於慕容枫来说,依然是极大的负担,若不是因为随时有太医们的补给,和强大的意志力支撑,他根据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倒下昏睡一场。
饶是如此,他坚持行完九虞礼后,被送回乾清宫休息时,整个人已经处於半昏迷的状态,让皇太后和沈青叶看了都担心不已。
一直跟在他身边的李川柏赶紧向这两位禀报:“陛下只是消耗过大,需要好好休息,睡一觉起来就能好许多。两位娘娘不必担心。”
新帝虽然还未正式登基,亦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