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的北疆,竟然还有这样一条巧夺天工的官道连通,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变得更加向往。
“阿娘,能修得起这样官道的地方,一定不会穷的!”
林三娘也点点头,这几日看到官道上来来往往的马车,速度比她们乘坐的马车快得多,上面大多都拉着货物,来去匆匆,车上的人脸上都带着兴奋和喜悦之色,像是丰收季节收获最多的农民一般。
有这么多的人和商队北上,就算以前再贫瘠的地方,也很快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九丶二十……一丶二……十一……”
“铭哥铭哥!铁蛋又数错了!刚才就已经数了二十辆马车,现在他又数成十一了,真是笨蛋啊!”
“可我只有十根手指,加上脚趾头,一共就二十啊……再多……再多怎么数啊?”
几个小娃娃嘻嘻哈哈地笑闹着跑来找乔铭“主持公道”,向他吐槽赵铁蛋那个笨蛋只会掰手指脚趾数数的事来。
这可是乔铭哥哥今日交给他们的任务,要他们在用过午饭后,数一数路过的马车数量。
乔铭还记得,杨素素杨姨跟他说过,每日过路的马车,若是能超过一百之数,那前方必有过十万人的州府大城。若是像运河码头所在的重镇,每日往来车辆,甚至十倍於此。
他从小到大,在青竹镇上,见过人的,还没有过千,连算术之道,还是在车队里跟着沈氏商行的掌柜们现学现卖,捡着简单的教给同行的小弟弟小妹妹们。
正如老师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出来看世界,他才看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像阿娘一样被关在家中,只能织布绣花,浆洗衣物赚钱来供养他和妹妹。
杨姨出身江湖,既能做保镖,还能跟北疆军镇的军爷们一同上阵杀敌。
便是沈氏商行的掌柜也不全是男子,有两位姨姨的算盘打得比老掌柜还快,专门给他们教授算学不说,还教他们如何才能靠自己的手艺赚钱,如何才能靠自己的算计省钱……
这些都是在乔氏族学闻所未闻的知识,让乔铭大开眼界。
以往总听长辈和老师鄙弃商人,认为商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上不得台面,哪怕再穷,耕读诗书传家的清正门风不能丢。
可现在看来,乔铭觉得,恐怕是族老们根本不会做生意,赚不到钱甚至赔了钱,才不得不守在家中靠着地租出产维持生计。
就像他家,自从阿娘接了沈氏的委托,开始替沈氏织布后,家中的生计就宽裕了很多,而不似先前只能靠着五亩薄田的租子勉强维生,全靠变卖阿娘的嫁妆才能交得起给爷奶的孝敬钱。
而如今沈氏请阿娘去北方做工,光是预付的半年工钱,就有五十两,据说到时候还有安家费,包吃包住,只要阿娘能带出一个徒弟,还能额外有奖金。
乔铭虽然问不出阿娘能赚多少,更算不出来沈氏能赚多少,可他看到,因为这桩生意,从种棉花种桑养蚕的农户,到摘棉花出生丝的工人,再到像阿娘这样的纺织女工,再到布行的商户,以及像沈氏这样的大商行,单是这一行从头到尾,就有无数人为之忙忙碌碌,赚钱谋生。
这里面蕴含的道理,似乎并不亚於四书五经。
哪怕他年纪小,仍然懂得,若是吃不饱穿不暖,连基本生计都无法维持的话,又哪里能读书识字,学礼讲道?
就连圣人都说:“仓廪足而知礼仪”。
可老师们都说,治国以农为本,商为末,或许是他读书还读的太少,不知其中道理,等他长大以后,一定要弄清楚其中道理。
至少,要让自家人和乡亲们,能够吃饱穿暖,再谈及其他。
沈青叶都没想到,她一个小小的善举,只不过是为了招揽江南的熟练女工,前去北疆开发,扩大毛纺厂的产能,就会影响到一个未来权臣的思想。
乔铭,在其生父被北蛮人掳走身亡,生母被族人逼死之后,双生妹妹被卖,自己也被祖父祖母卖去做了赘婿。
幸好他入赘的人家待他不错,他为报恩,改名换姓后,终於踏上科举之路,不但考中了状元,最终还当上了内阁首辅,哪怕后来被乔氏认出他,要他认祖归宗,也被他一口拒绝。
在他做首辅期间,就曾大力清查隐田隐户,打压世家势力,成为一个着名的铁腕首辅,因此也遭到了不少反扑和报覆,可到他死后,家中房屋地产,加起来还比不上一个州府举人家资,与其他阁老尚书们动辄百万家资,千倾良田相比,当真是两袖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