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林三娘带着两个孩子,在路上是心急如焚,可看到这一路北上,队伍中的人越来越多时,她渐渐感觉到一种奇怪的氛围。
从一开始,担心去了北疆能不能见到乔长林,能不能靠着自己的手艺安身立命,赚钱养家,替乔长林“赎身”。
到现在,她只想着,这是沈氏的商队,沈家大小姐如今已是太子妃,应该不会是人牙子,应该不会拐了他们去卖吧?
何况,真要卖了他们的话,也不必给他们这么好的待遇。
她又不是没见过那些下乡的人牙子,趁着青黄不接的时候,几袋子米就能换走个黄花闺女,从下面村里收来的小丫头们,十多个人挤在一辆牛车里,每日能给块饼子饿不死就行,等到了城里再刷洗干净了,按照容貌等级卖去青楼或大户人家为奴为婢。
哪里会像现在这样,让他们母子三人独坐一辆马车,不光提供一日三餐,还给乔铭准备了四书集注和县试的文集,显然已经了解他的学习进度,给他提供的资料,足以供他在这路上自学,不至於耽误了功课。
想到杨素素说过,若是他们在北疆军镇落户,就算一时半会儿攒不够乔长林的赎金,也可以按照垦荒农户的户籍给乔铭申请三年后的县试,一应手续,沈氏商行的人都会协助办理,绝不会影响到他的进学和考试。
这也是她最终下定决心跟着沈氏走的原因之一,只是没想到还没来得及答应,就被乔长山一状告到族里,险些害自己被扣上通奸私奔的名义沈塘。
要是继续留在乔家,乔父乔母和乔长山还不知以后会不会为了乔铭的事,再算计她们母女。
毕竟,只要没有她,那他们就是乔铭名正言顺的长辈,可以控制他的未来。
在这个以孝道为天的世界,若是乔父乔母一口咬定乔铭不孝,那就算乔铭才华再出众,也会因为这个污点而无缘科举。
只是,看着车队里的女子越来越多,大多都是像她一样,拖儿带女,也有一些正值妙龄,不论容貌如何,脸上都有着风霜之色。
林三娘再熟悉不过,那是经年累月的孤寂和绝望在脸上刻下的痕迹。
恐怕,她们大多也是跟她差不多的身份,再熬几年,或许就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她还不知道,这些原本拒绝了沈氏工作邀请的寡妇们,正是因为知道了她险些被沈塘之事,加上杨素素带去的文书,才真正下定决心跟着沈氏离开。
前几日她们的行程缓慢,正是因为在等这些人的到来。
寡妇门前是非多,可就算她们闭门不出,也很难阻止各方面给予的压力。
有觊觎她们手中仅有的钱财想要吃绝户的,有心怀不轨想要人财两得的,还有纯粹就是想要揩油占便宜的……
无非就是欺负她们身为孤寡弱女子,无人扶持无人保护,便是受了欺辱,碍於族规和名节,也只有一死而已。
哦,还有那些心心念念想用她们的性命来换取贞节牌坊的族人,更是口蜜腹剑时时刻刻惦记着她们的性命的“亲人”。
林三娘就是她们的前车之鉴。
杨素素手中的名单,有真有假,真的部分,是沈图在北疆核实了的奴隶名单,但还有不少残疾的奴隶,被抓住后就割了舌头,本身又不识字,根本无法说出自己的身份来历,就只能暂时留在边镇,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靠着沈氏和济慈院的救济活下去。
只是他们的家人,就算找到了,也很难拿出“赎金”来,有愿意北上的,沈氏便收下她们抵押的土地和房屋,到官府办理迁徙寻亲的路引。
好在最近因为北方修路通商之事,吸引了不少南方的商户前去寻找商机,还有些盐商看中了开中法的盐引,也纷纷带人北上,形成了一股北上经商打工的热潮,每日去衙门报备开路引北上的人,数不胜数。
在这些人之中,各州县夹杂几个寡妇和孤女们的寻亲手续,丝毫不显得起眼,根本与沈氏扯不上关系。
直到离开了江南,甚至过了京都之后,零零星星的马车渐渐汇聚成一支庞大的商队,她们才意识到,原来与自己一样的人,还有这么多。
起初,她们还互相提防着,生怕暴露了自己的来历,再被人告发。
因为看到沈家的人之后,哪怕有杨素素手中的“官方”文书,大字不识几个的寡妇们,也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落到她们身上。
每日让她们一日三餐吃饱,还准许孩子们读书,休息的时候,还有人会教她们识字,教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