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草原上的牛马大多散养,并不负重干活,故而沈氏派去收购和运动牛马的人,大多是重金从关内请来的老农,有多年开荒和种地的经验不说,对於训养耕牛也颇有心得。
哪怕是散漫惯了的牛马,这千里迢迢的迁徙路上,能训练出来的,到了地方就是受保护的耕牛,训不出来的,野性不改的,在半路上就会成为食物。
好在不光是杀鸡儆猴有效,这宰牛训牛也同样有效。
肯拉车拉货的有加餐草料,不肯干活的就成了人的腹中餐,这些平日里在草原上逛吃逛吃惯了的牛马,这次也终於尝到了给人“当牛做马”的滋味。
收到八成以上的牛马顺利被送到辽东的消息,沈青叶这才长出了口气。
没知识真是差点害死人呢!
好在这是个由小说演变来的架空历史世界,没有真实世界那么严谨,能够让她钻了这个空子,打开北大荒的局面。
然而朝中也出现了不少奏折,弹劾沈氏商行仗着太子之势,出关与北方草原部族通商,贩卖大量物资,有通敌资敌之嫌。
皇帝笑眯眯地让人将足有一人高的弹劾奏折都送到了东宫,让太子自己想办法回覆。
太子也很是干脆,直接回覆:“尺素换得千万牛马,换得辽东万千良田。来年稻米满仓,解我大昭饥荒,诽此通敌者,其心向谁?”
他从十二三岁就开始跟着大儒学习治国之道,十四五岁就负责内政军需后勤之事,在皇帝带着皇后一起出征平定四方之时,他在朝中稳住政局,让那些有心捣鬼想从内部打破大昭不败神话的人纷纷折戟沈沙,无论是才学性情,待人接物,其天分之高,群臣皆赞叹不已。
只是可惜在皇帝最后一次出征时,与南方叛军水师作战受挫,被困於洞庭湖一带,正是太子亲自押运粮草,带着高烧仍三日不眠不休,冒雨支援,方才转败为胜。
唯一的损失,就是太子的身体。
如今太子大婚,娶得太子妃,虽然一度病发垂危,好在吉人天相,度过此劫后,反而比原本好了许多,还能跟太子妃一起定下这辽东开发之策,怎能不让群臣心喜,期盼着他自此真的百病全消,再无伤痛。
毕竟,太子乃国本,当初就是因为太子病弱,被人说会英年早逝,活不过三十岁,才让下面的各位皇子动了心思,在朝中拉帮结派不说,还明争暗斗,导致许多事都没法做了,群臣亦是整日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遭到弹劾举告,死的不明不白。
只要太子无恙,以皇帝现在龙精虎猛老当益壮的身体,至少还有二十年寿数。
这二十年,皇帝能够将他制定的律法政策贯彻下去,届时太子也跟着历练成熟,接掌朝政如水到渠成,就不用担心朝局变化,人心不稳。
可惜太医院的院使每日前去东宫,给太子请平安脉,依旧无法下个“平安无事”的定论。
顶多只能说,太子大婚心情畅快,故而郁结消散,只要少思少虑,无忧无愁,或许能打破先前所说的时日不多,至於能多活多久,哪一个御医也不敢担保。
於是,皇帝便召来太子夫妇问话,看他们如何解释与草原部族通商和辽东开荒之事。
太子妃先行向皇帝行礼,然后便信誓旦旦地说道:“此事是儿臣的主意,只要能让太子开心,无忧无虑,便可好好活着,等我从四方寻找良药回来,说不定哪天就能彻底治好太子的病。”
“我本为在辽东寻药,替太子延寿。只是辽东苦寒之地,想要寻找天材地宝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所以便让人送些粮食和黑石炭过去,让他们不必忍饥挨冻地替太子寻药。没想到三皇子在云州就藩,为保障军镇屯田供给,委托沈氏商行采购粮食和黑石炭等物,沈氏在采买黑石炭时,以琉璃换到上百头草原牛,方才动了将草原牛马贩去辽东开荒之心。”
“若是这样有错,就请父皇惩罚儿臣,与太子殿下无关。”
“岂能与我无关?”太子不满地看了沈青叶一眼,跟着说道:“父皇,辽东虽为苦寒之地,亦为我大昭国土,若是单纯为儿臣求药,劳民伤财,那便是寻得良药,儿臣亦无法心安。”
“故而太子妃以牛马换取辽东军民劳力,使边疆军民能够开荒垦田,稳固边防之馀,再为儿臣寻药,如此一举两得之事,何谈通敌资敌?”
皇帝沈吟片刻,皱着眉说道:“可北蛮人的确通过交易,获得大量盐茶布匹,而卖给你们的,不过是些无法过冬即将被淘汰的牛马。北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