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治出身名门望族,言辞之间,对商贾自然流露轻视之意。
周瑜心中一凛,不禁默然。
朱治此番有理有据之推论,一时令其无言以对。
鲁肃出身商贾,此乃其软肋。
而眼下此境,鲁肃之嫌疑最大。
“若真为鲁肃所卖,吾誓不饶之!”
孙策紧握双拳,咬牙切齿道。
恰在此时。
潘璋步入,呈上一封书信。
“禀主公,有信使自夏口而来,携刘备亲笔手书一封。”
刘备之书信?
堂中三人微震,目光齐聚于那帛书之上。
方胜,即送亲笔信至。
刘备意欲何为?
莫非欲耀武扬威,羞辱吾等?
孙策不屑接之,挥手令潘璋当众宣读。
潘璋遂拆信,当众诵读。
孙策原本不屑之态,渐转扭曲,双目圆睁,血丝密布。
周瑜与朱治相视,亦露惊异之色。
书信之中,刘备竟提出,以五千江东俘虏,换取鲁肃家眷!
那可是五千兵马!
刘备竟愿以此换数名老弱妇孺?
再者,刘备何故欲换回鲁肃家眷?
唯一解释,便是鲁肃已降刘备!
“主公,鲁子敬定已降刘。”
“彼不过主公麾下一从事,刘备竟愿以五千人马,换回其家眷,足见刘备对其之重。”
“治料想,定是鲁肃立下大功,使刘备不得不如此。”
“那鲁肃,又能为刘备立下何等大功?”
朱治声色俱厉,质问道。
何等大功?
还用问乎?
自然是向刘备泄露周瑜之计,助其将计就计,大获全胜之功!
“好个鲁肃!”
“吾孙策待汝不薄,汝竟敢背吾,投靠那大耳贼!”
“吾若不亲手诛之,誓不为人!”
孙策怒斥,愤怒至极。
显然,其对鲁肃暗通刘备之事,已深信不疑。
周瑜面上亦现深深失望,摇头叹息,道:
“鲁子敬啊鲁子敬,吾视汝为知己,未料汝竟卖吾,卖主公!”
堂中。
江东主臣数人,对鲁肃一顿怒骂,失望至极。
“主公,刘备此书信,当如何回复?”
潘璋小心翼翼问道。
不提便罢,一提孙策更是怒火中烧,直冲脑门。
“鲁肃,汝这背主求荣之贼,还妄图索回汝之家眷?”
“传吾之命,即刻将鲁肃家眷擒拿下狱,一概斩首!”
“吾要灭其满门!”
孙策暴戾之性大发,一怒之下,便欲行杀戮之事。
朱治大惊,未料孙策反应竟如此激烈。
原本,他仅欲揭发鲁肃之变节,未曾想将其全家置于死地。
毕竟,祸不及家人,此乃常理。
谁料他竟忘却孙策之嗜杀,一怒之下,竟欲大开杀戒。
朱治欲劝,却又深知这位年轻主公之脾气,此时正值其盛怒之际,劝说只会自取其辱。
他只得望向周瑜,暗示其出言求情。
周瑜沉默良久,犹豫再三,终只是一声长叹。
虽知仅凭刘备一书信,便断定鲁肃出卖于他,已降刘备,略显牵强。
但他别无选择。
此战之败,必有人担责。
否则,兵败之责,将尽归其一身。
江东那些对其心怀不满之武将,必将群起而攻之,孙策亦将失其信任。
此乃他万不能接受之事。
既然鲁肃有通敌之嫌,那这罪名,便由他承担便是。
“吾不能失兵权,尚需忍辱负重,向那大耳贼,向那梁翰复仇雪耻!”
“只要能洗吾之辱,一切皆可舍——”
周瑜抚过脸上之焦疤,眼中闪过冰冷如铁之决绝。
……
夏口。
万余步骑精锐,已整装待发,预备北上宛城。
府堂之内。
刘备于临行之前,设宴款待鲁肃。
“子敬,备已修书一封致孙策,以五千降卒换取汝之家眷。”
“料想不过数日,汝一家便能团聚矣。”
刘备含笑向鲁肃透露此消息。
鲁肃身形剧颤,本是愁云满面,瞬间为惊喜所替。
刘备此宴,他自然明了,乃为礼贤下士,欲招降于他。
或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