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好小说网 > 时间沙:我在时间缝隙里整活 > 第223章 唐

第223章 唐

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从而埋下了晚唐藩镇、宦官相冲突的种子。 [45]

,!

党争不断

主词条:牛李党争

安史之乱后,君权多弱,相权又不专,导致朝官内部争权夺利、各结朋党,排斥异己。宪宗在位时已经关注朝官结党倾向,多次与宰相讨论朋党问题。宪宗以后,出现了影响朝政四十余年的所谓“牛李党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李党”以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两党大致各由志趣相投、政见相似的官员相结而成。虽然在科举置废、藩镇政策方面有不同意见和措施,也可分出优劣,但总体看,党争的主要表现还是以人划线,此进彼退,互相倾轧。穆宗时,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本当入相,却八年不得调动,而牛党引牛僧孺为相,造成李、牛积怨加深。唐文宗李昂时,牛李两党斗争日趋激烈,在朝议事,争吵不休;进退官员,唯党为是,以致文宗叹道:“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直至唐宣宗时,两党领袖或贬或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 [187]

振兴国势

唐武宗、宣宗统治时期

主词条:会昌中兴、大中之治

被誉为“万古良相”的李德裕 [185]

开成五年(840年),文宗病重,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矫诏拥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不久后,文宗崩,李炎即位,即唐武宗。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贬黜牛僧孺、李宗闵,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有志于革除积弊,出现了较好的政治局面。 [187]

首先,对于宦官有诸多不满的武宗,吸取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了疏远、冷淡的手段对付宦官 [45]。会昌二年(842年),仇士良煽动神策军哗变,被武宗与李德裕联手挫败。仇士良惶恐谢罪,被剥夺了军权,被尊崇为观军容使。不久后,仇士良主动请辞,被迫致仕 [219]。因此,武宗统治时期,宦官势力遭到遏制。

其次,武宗朝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肃清北疆;对内刚柔并济,使藩镇降服。他挑选了恭顺朝命的雄武军使张仲武继任卢龙节度使,同时坚决派兵讨伐不尊朝旨的昭义镇刘稹叛乱 [187]。武宗以后,藩镇内部骄兵逐帅日见频繁,与中央政府长期相安无事 [217]。

在宗教问题上,武宗崇信道教,并且为打击僧侣地主的势力,他于会昌五年(845年)下诏拆毁佛寺,令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没收奴婢十五万人及大量寺院土地 [130]。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但在拆毁寺院的过程中,经济损失也不小 [131]。这一事件被称为会昌灭佛。此外,景教等宗教的传播也受到限制。

会昌六年(846年),武宗因丹毒发作而驾崩,宦官选择光王李忱继承皇位,是为唐宣宗。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但等到即位以后,却表现出励精图治的愿望。他贬李德裕于崖州,抑制宦官势力,打击权贵,勤俭治国,注重选拔人才。文化上,再次尊崇佛教。

大中二年(848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并派使者携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归顺唐朝廷。经过多年奋战,使河西走廊的瓜、沙等十一州重新回归唐朝,吐蕃势力被彻底逐出河西、陇右之地 [114]。此后“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115]

河西肃清后,唐王朝无西顾之忧,而在武宗、宣宗统治时期,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安稳,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局面。但他们无法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 [182]

走向衰亡

主词条:唐末农民起义、梁晋争霸

唐宣宗统治末期,经济、政治衰退,国内乱象频生 [150]。大中十三年(859年),宣宗驾崩,其子李漼即位,即唐懿宗。当时唐与南诏在四川、云南、广西一线发生了战争,政府财政也发生严重困难,经常预征两三年的赋税。江淮一带又遇到连年水旱,农村十室九空,农民大量逃亡 [164]。待到懿宗甫袭位,国内积累的矛盾便爆发,全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元年(860年)的裘甫起义和咸通九年(868年)至咸通十年(869年)的庞勋起义拉开了唐朝灭亡的序幕,史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149]。 [182]

咸通十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