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鼎立的格局:第一战区长官卫理皇坐镇的豫西洛阳、第十一军包国维的豫东郑城以及三十三集团军汤恩波的豫南义阳。
自此,华夏战场正式进入对峙阶段。
战争没有结束,只是暂时缓了一口血腥的气。
……
战后,豫省地区的军政系统几乎同时进入“满负荷状态”。
最先动起来的是豫南汤恩波的三十三集团军。
在义阳前线勉强站稳脚跟之后,汤恩波没有丝毫喘息,就亲自坐镇螺山,
将整条战线向前推移了三十里,在丘陵带上划出一片防线构建区域。^小·税?C!M!S_ *追^蕞/歆¢蟑′劫~
随后,一道命令从集团军司令部发出:“螺山防线,必须在四十日内成型。”
于是,沿线百姓便开始了苦难的军令施工期。
三十三集团军工兵牵头,地方保安队、宪兵分段接应,调集百姓万人,
驱赶百里之内村庄居民,命其“自备口粮、铁锹、锄头”,昼夜不停开挖深沟工事。
沟宽三丈,深一丈八,南起茶棚口,北至荒岭寺,全线一百四十余里。
沿线所有祠堂、庙宇、路神龛、祖坟屋、废旧水车,全拆。
甚至连还算完好的民房也没能幸免,只要地势合适、砖头结实,就被立即标记——“征作军用”。
汤恩波的部队开到哪里,哪里就得立即腾出地皮,修建军营、营房、弹药仓库、战地剧院。
而用于建设的劳力和物资,砖取墙,木拆梁,青石做地基,所有一线所需建材,全都就地征收、无偿征。
老百姓形容得最直白:“连家里柴火都给扒走了,谁敢说话?”
坊间甚至传出一句话,传得颇广:
“汤恩波要盖房子,连龙王宫都得拔掉。”
这话虽不中听,却没人敢反驳。因为那年十一月,有一个叫观水村的地方,被整村迁出,
只因村口有块青砖夯实的龙王庙,正好在“剧场工程”预定位置上。
庙被拆了,砖被拉走垫台基,连龙王的石碑都被锤碎填沟。
百姓跑去求情,镇上的警备长官只是冷冷地答:“打不赢仗,谁都活不了,活不了,求神有用?”
没人再说话。
南边的三十三集团军还在螺山一线挖沟筑壕,征地拆庙,营房盖得像滚雪球一样往前推。
而在豫东,第三绥靖区则进入了另一种节奏。
在包国维的主导下,郑城以东的十数处大型粮仓陆续封顶,
一批批粮食从关中、鄂省,甚至从东南亚绕道港城、鲁省转运而来,再经水路、铁路、公路三线并举,昼夜押运入库。
沿途布设岗哨,宪兵、警卫、铁路守备队联防值守,几乎到了“过一车粮,核查三次”的程度。
第十一军宪兵处、后勤处、第三绥署民政处联合监督粮食入库工作。
一切谨慎至极,毫无松动。
与此同时,在第三绥署的配合下,一项针对豫东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展开。
——截至十一月中旬,全区共打井三百四十八口,重点布设于黄泛区边缘以及数十个人口高密度村镇和重要军事设施处。
井深平均超过五丈,部分地区更深入至八丈以下,抽出的水清冷甘冽。
——为配合深井抽水,豫东联合商社还从青岛、沪上订购了风力水泵风车七十二台,陆续安装于豫东平原主灌区。
这些风车依靠高空气流带动螺旋翼片,连接机轴带动水泵,将地下水缓缓抽升。
白天风一来,风车便“咯吱咯吱”响成一片,村里孩子们围在旁边看,吓一跳笑一跳,说那是天上的机器。
这些工程项目的背后,是包国维私人资产的持续缩水。
他在墨西哥控股的种植业公司,如今已被四大家族相继入股,每年盈利不得不按照原协约条款让出三分之一以上。
而另一头,在阿美莉卡,雷神公司虽然赶上了欧罗巴战火扩大的红利期,但在整个军火体系里,
真正的大单一早就被春田兵工厂、温彻斯特、雷明顿那几家老牌枪支武器军工巨头牢牢握在手里。
那些集团背后不只有技术,还有国会、军方、银行三层联合保证。
他们以主承包商的名义拿下订单,再按层级通过战时分包体系向下发包,外头人看似有机会,其实都是进不了门的外围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