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苏组长追捕欧涛时所获的证物,里面是程旦认罪之前和欧涛两人的对话。”
经过张力的同意,唐雯将录音机里的内容播放了出来。
所有人在听完内容之后,都对程旦的回答感到可笑。
他竟然不打自招的说出了尸体是被“吊着”的,那他的嫌疑肯定摆脱不掉了,就算不承认都没办法。
唐雯此时开口,说:
“我之前听完录音的第一反应和大家一样,都是觉得这个程旦那时候真的是脑袋糊涂了。
“竟然不打自招说出来了尸体的藏匿方式。
“但是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发现了不对劲。”
说完,唐雯按下了录音机,将对话重新播放了一遍。
录音机里播放着程旦的声音——
“那些孩子!根本就不是我杀的!我一个人不可能做得到!我一个人也没有办法吊起五个尸体!这完全不合理!”
旁边的工作人员忍不住开口,问:“唐教授,这回答有什么问题吗?”
“这段话从逻辑上听是没有问题的。从逻辑上来说,这只能是一段狡辩,而且他是依靠着客观条件在狡辩。
“但是,从心理上分析,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一段话由不同的人说出来,意味是完全不一样的,就算是说着同样一模一样的话,都不会得到同样的结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每个人心理的侧重点不同。
“心理侧重点不同,语气的侧重也会随之不同。
“所以我们要研究程旦的话,就必须要找出这段话之中的关键语句上。”
唐雯此时又重播了一遍录音。
“整段话所有的力度,都倾斜在中间那句话上——我一个人不可能做的到。
“这说明了在他的潜意识里,最终用于抵抗的底牌,也藏在这句话中。
“而这句话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我一个人。
“第二个重点是——做不到。
“但是事实上他做到了,这就说明他的底牌在于‘一个人’。
“这里可以分为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就是真的只有他一个人作案,但是他用了巧妙的手法做到了。但是如果是这种结果的话,他使用的手法在他潜意识里是自己最致命的弱点,如果被发现会全盘皆输。他的内心是掩盖的,而不会像现在这样,第一时间拿出来狡辩。
“另外一种结果就是——凶手不止他一个。
“而且,他也很肯定我们抓不到另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