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你可以说它狠辣,但却不得不承认这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率的办法。
一向自视甚高的魏延首先拍案,望向法正的眼神都有了敬仰之情,连着说了好几个“绝妙”。黄忠没有反应,只拿目光去看刘备。左将军并未像魏延这般激动,而是颇有顾虑地皱紧了眉头,似乎很难做出决断。
良久才说:“孝直之计虽妙,然毒害百姓、阴杀无辜,太过残暴,恐于天理不合。”
法正在心里暗暗摇头,很想争辩几句。但自己毕竟是新人,老板不采纳你的建议你就脸红脖子粗地去闹,这也太丢人了。
庞统看出其中的尴尬,略加思索,主动站出来替法正解释:“主公所守者义也,臣等所谋者势也。盖天行无常、固非一道。倘太平之时,固本守义诚为可敬,若逢离乱,则寸步难行矣。凡事宜从权变,不可教条。若不用孝直之计,以正正之旗邀堂堂之阵,攻伐之间,死伤岂非更巨?倘迁延日久,张鲁必增捐税,亦非百姓之福。况我军千里转战、远征敌国,粮草皆受制于刘璋。若不尽早取得东川,全汉水与荆襄勾连,一旦有变,腹背受敌、更无退路,皆死无葬身之地矣。存亡之际,死生之间,惟明公决之。”
庞统的劝解像一把钥匙,解开了刘备心头最后的枷锁。这都什么处境了,命悬一线,哪有工夫再顾虑小恩小惠?不说别的,就单是这两万多荆襄子弟,你刘备要不要把他们平安地带回去?还是为了那虚幻的仁义,让这些追随你的战士尸横异土、骨浸他乡?
这种选择题谁都会做,因为它根本就只有唯一的选项。
“唉——,既然士元与孝直皆赞成,那便照此行动吧。”左将军叹口气,下了决心,宣布行动开始。
一直沉默的孟达站了出来,拱手请示:“刘璋与张鲁有杀母之仇,此攻略可以刘璋之名施行。孟达不才,愿以蜀臣名义前往南郑,劝说杨松。”
庞统闻之大笑:“若季续前往,事必偕矣。”
计议既定,接下来就是具体的落实。这些是庞统的工作,更不会公开讨论。法正整了整衣袖,本在好奇会派谁去执行破坏任务,但转念一想,以刘备和庞统的智慧,这种事还用别人提醒么?于是一个字也没说,拱拱手退下了。
正如法正猜的那样,之所以刘备和庞统都没提这事,是因为早就做了安排。在部队出发的前一个月陈到便已潜入汉中,与夜枭的其他骨干一道,一边搜集情报,一边等待进一步行动的命令。
搞破坏,他们是不二人选。
大事议定,接下来便开始各自部署。由于汉中方面至今还不知道荆州加入了战局,因此庞统决定将这种信息差维持下去。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部队只能打着蜀军的旗号出关作战,否则立刻就会被认出来。若张鲁增派援兵,无疑会增加全歼张卫的难度。
蜀军的旗帜和番号只能去跟张任吴兰要,但这样明目张胆地开口,以张任那个始终警惕的态度,十有八九会被拒绝。不但要不到旗帜,还会引起对方的怀疑。
为此法正出了个主意——让部队去蜀军驻地的上风处埋锅造饭。
话说这跟借旗有啥关系?其中却有个缘故。
荆州军经刘禅的军制改革,士兵待遇已大幅提高。单单伙食标准就远超同时代的其他任何部队。每顿都有主食和肉类,条件允许的话还搭配蔬菜。相比之下蜀军的伙食就跟要饭的一样。
荆州军在上风头一开锅,那炖肉的香气便直扑蜀军营地。蜀军士兵捧着碗里的粥、闻着人家的肉,那谁还能受得了?只开了两顿火,吴兰的兵就不干了,直接冲到军需官那里闹起来——都一般的拼命,凭什么人家顿顿吃肉,咱们就只能喝粥?
有了这个铺垫,庞统便出马了,找到张任提出两军一起出关的方案。由蜀军正面列阵吸引张卫的注意,荆州军从两翼突击,绕到敌军后方切断其退路,来个前后夹击。
这当然会被拒绝。
自打刘备抵达葭萌,蜀军主将张任就一个囫囵觉也没睡过。他让部队打了鸡血似的时刻关注荆州军的动作。这样的条件下,怎么可能答应并肩作战?
“将军若执意不肯出关,我军也可单独迎敌。只不过张卫尚不知我军到此,保密起见,请借贵军旗帜一用,以此麻痹敌人,防止其向南郑求援。”
庞统一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说出的理由也合情合理。
虽然如此,张任还是犹豫了。对他而言刘备军的任何企图都值得怀疑。
俩人僵在这里,忽然吴兰闯了进来,一时没看到庞统,气急败坏地朝着张任抱怨:“张将军,这兵没法带了!你去看看,荆州军顿顿在咱边上吃肉,将士们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