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李过、高一功心里多么憋屈,面对李自成,他们都只能忍着。
历史上,李自成败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屡次战略层面的错误。
他以为历史上宋军能在襄阳一带挡住强大的蒙古军几十年,他就也可以,可他忽略了,这不是宋蒙时期,他也没有南宋那么大的后方。
“李自成以为依托襄阳城,就能拦住我大清铁骑的兵锋?”多铎冷笑:“有红衣大炮助阵,汉水防线,襄阳城防,大洪山防线,都只不过是土鸡瓦狗尔!”
三千斤以上重量的红衣大炮,射程超过两千米,打过汉水之后还能再打一千多米。
襄阳护城河再宽,能有汉水河宽?
正月十七,清军发起渡汉水河之战。
六十门红衣大炮架设在汉水河北岸,其余一百门大炮,也大半都能打过汉水河。
数万大顺军在汉水河南岸拦截,这些大顺军配备了大量弓弩。
可惜面对北岸清军大炮的轰击,大顺军弓弩手死伤惨重,很快就向后溃退,不敢继续在河边阻击。
大约万名清军渡过汉水河时候,大顺军才再次杀出,欲围歼渡过汉水河的这些清军。
虽然大顺军是已经渡过汉水河的清军六七倍,但汉水河北岸,六十门清军红衣大炮,打过汉水河之后,还能再打一千多米,一枚枚炮弹落入密集的大顺军阵之中,三分之二实心弹,三分之一开花弹。
只要落入大顺军阵之中,每一枚实心弹都能杀伤两三名大顺军士兵,每一枚开花弹则能杀伤三四名大顺军士兵。
对大顺军士兵的直接杀伤都还是其次,对大顺军士兵士气的打击才最要命。
有北岸架设的大炮支援,渡过汉水河的清军始终能牢牢守住汉水河南岸两三百米纵深的陆地,护着越来越多清军渡河。
当渡河清军超过三万时,大顺军溃败,不再继续阻止清军渡河,而是退回襄阳府城,准备在襄阳府城一带再次与清军大战。
渡河之战是清军与李自成第七场大战,也就是说,李自成已是七战七败。
看似大顺军还有超过四十八万,而清军已经不到十五万,但事实上却是清军因为连战连胜,士气越来越旺盛,而大顺军连战连败,士气更加低落。
清军与大顺军的第八战,不是襄阳城之战。
而是襄阳城东面的大洪山之战。
清军以十一万大军围困襄阳城,近四万大军突袭大洪山。
大洪山到随州一线有九万大顺军,但与襄阳隔着二百多里的随州城内有三万,真正在大洪山上的大顺军,只有六万。
近四万对六万,随州城内的大顺军还能随时出来支援,看似大顺军占有绝对数量优势。
不过,六万大顺军之中,精兵不到两千,而近四万清军是吴三桂亲自指挥,其中关宁铁骑就有一万,多铎还调了五十门大炮支援吴三桂。
吴三桂是这个时代的顶尖将才之一,他只用两千关宁铁骑就牵制随州城内三万大顺军不敢出城,而后五十门大炮猛轰大洪山上最大的一个大顺军营寨。
这场大战持续八天,以吴三桂连破六个大顺军营寨,杀伤三万多大顺军而结束。
大洪山方圆二百多里,大顺军虽然连连溃败,但有的是地方可以躲,而清军却不敢大规模进山追杀扩大战果。不过这一战也让剩余大顺军,军心溃散,形不成什么大的威胁。
接下来一个月,清军与大顺军才围绕着襄阳城,又进行了三场大战。
城外一场,城内两场。
毫无疑问,清军这是突破了襄阳护城河与城墙,顺利杀进了襄阳城内。
襄阳的护城河又宽又深,加上城墙上大顺军弓弩手的威胁,换做昔年蒙古大军,纵有百万也未必能突破得了这样的城防。
然而,清军并不管护城河,而是先集中一百六十门大炮,直接隔着护城河轰击城墙。
接连轰了五天,将一段一百多米长的城墙轰塌之后,才开始填护城河。
过程中,大顺军如果用弓弩手阻止的话,没了城墙遮挡,清军炮手能清楚的瞄准大顺军弓弩手群,大炮轰击,顷刻间见炸得大顺军弓弩手死伤惨重。
四天时间,清军生生填出了数段加在一起三十多米宽的‘道路’。
清军铁骑踏着填出来的道路,直接杀入襄阳城内。
双方围绕着这一处城墙缺口,激烈鏖战。
清军之中有吴三桂、鳌拜、岳托、豪格等众多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