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脚,更惹天下人耻笑了。
里外不讨好,所以,政策施行三十年来,朱姓宗室们对于参加科举没什么兴趣,只有个别不想混吃等死的宗室子弟,才来试上一试。
于是便有了朱美臣这号人,此人是第一代益王朱佑槟的子嗣,朱佑槟是成化皇帝朱见深的第六个儿子,成年后被封在江西建昌府。
在明代,江西可是文风鼎盛之地,一点不亚于江南,所谓“进士多吉水”,吉水便是江西的。
而朱美臣的老爹便是朱佑槟的第三个儿子,后来不断分封,到了朱美臣这里,只捞到一个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是宗室里最低的爵位,不过明朝宗室有个优点,便是到奉国中尉便不再分封,也就是说无论朱美臣生几个儿女,大家都是奉国中尉。
明初,奉国中尉每年的俸禄是二百石,其中一半本色(实打实的的米粮),一半折色(明朝宝钞)。
在明初,这可是相当丰厚的薪水,而且当时的宝钞还没有贬值多少,所以按照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价值来算,足足二百两银子,即使宝钞折色,一百五十两银子还是有的。
就江西那个地方的消费水平,一百五十两银子足够十个小康之家一年的花销。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子孙可是真的非常好,当然对于负担这些社会蛀虫的老百姓闻言,那便是不友好了。
不过到了明朝中期以后,朝庭财政越来越紧张,但因为奉国中尉一年二百石的俸禄是太祖定的,怕这些宗室闹事,历代皇帝也不敢减少,只能硬撑着。
不过到了嘉靖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可是大明有名的厚黑皇帝,二百石的俸禄不变,但本色和折色比例却给改成了四比六,而且这时候的大明宝钞基本与废纸无异。
于是奉国中尉的俸禄实际就成了八十石,与明初相比,几乎少了一半,但即使是八十石,供养这些奉国中尉们衣食无忧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所以即使大明立国二百多年,绝大部分宗室都到了最低的奉国中尉,靠着这一年八十石的俸禄,也可以达到中等地主的生活水平,便没几人费心思去参加科举。
不过这朱美臣自然不是一般人,少年时便喜爱读书,所谓三岁识千字、五岁诵唐诗、七岁能作对、十岁能吟诗,说得便是这类人,成年后的朱美臣犹善诗词。
而且朱美臣也算生的其时,正赶上万历皇帝放开宗室的科举政策,于是在二十岁那年中了秀才,三十岁那年中举,三十一岁中得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而且是屈尊榜眼。
本来朱姓宗室里好不容易出个进士,万历皇帝当时是点了状元的,但是当时的内阁大臣于慎行、叶向高等人极力反对,这才将其降为榜眼。
为了树立典型,万历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个远房亲戚可是非常喜爱的,朱美臣中了进士之后,便进了翰林院。
而且没几年便升到了工部右侍郎,五年时间,从七品到正三品,可谓是一年一升也不为过。
不过到了工部右侍郎,朱美臣的为官之路似乎便到头了,从万历四十年到四十五年,这五年便再也没有动过了。
朱美臣自己也知道,因为出身宗室的缘故,自己未来将升无可升了,而且更不会外放,所以在仕途上,朱美臣便彻底放弃了。
虽然是工部右侍郎,但朱美臣却基本不去上班,满朝官员都知道朱美臣的这个情况,也都不予过问。
朱美臣不上班,同僚们因为他宗室的身份,来往也不多。
于是在家闲得无聊的朱美臣,因为喜爱诗词,便常常留恋花街柳巷,是以常逛东四牌楼的士子都知道朱美臣的大名。
而且就如今这首《念奴娇》来看,朱美臣的诗词还是不错的,虽然流芳百世做不到,但在京师也算能排的上号的,又因为其常常逛青楼,名声还非常响亮。
见是朱侍郎,一群士子们也不敢怠慢,赶紧还礼致意,一番寒暄下来,倒把下一位上场的女子给怠慢了。
那楚馆的姑娘在台上晾了半响之后,众人才又坐定,不过因为是朱美臣,那姑娘虽有不满,但也不敢造次,只得将委屈咽回肚子里,不过却把这笔账算在了鱼玄机身上。
不过这女子也是青楼里混出来的,自然也不是吃素的,虽然没说委屈,倒也将眼睛里弄出来了些秋水,看得朱美臣自己便不好意思了。
“哎呀呀,都赶紧肃静吧肃静吧,可不能怠慢了咱们这董姑娘。”
朱美臣从台上的姑娘眼中读到了委屈,便赶紧招呼众人莫要再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