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活动脖子,器械在手里松开一下,以稍微调整姿势,获得片刻的放松。
“这个断指血管我们没找到,我们尝试了很久,应该是血管撕脱了。”宋子墨轻声说。
“我试试。”
杨平有信心,这种信心来自系统里无数次训练。
真的,没有找到血管,田园和宋子墨绝非等闲之辈,如果没有杨平,今天台上的主刀是他们。
“撕脱离断!”老韩看着视频肯定了结论。
“嗯,撕脱了。”杨平也同意。
手指血管变异也不是没有,但是如果是变异,怎么会近端有血管,远端没有呢?毫无疑问,远端血管被抽出来了,并不是变异。
奇怪,既然是撕脱,血管神经同在一个鞘内,怎么就血管撕脱了,神经没有撕脱,两侧都这样。
“救援的时候,可能断指卡住了,救援人员为了获得断指,把断指用力拔出来,血管比神经的抗牵拉能力弱,所以血管断了,神经还完整,你们以后可以做个小课题,研究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抗拉强度比较。”老韩盯着屏幕分析。
现在推断受伤机制意义不大,但是确确实实找不到远端都血管。这种做血管移植都没办法,因为找不到断端。血管移植就是两端之间有缺损,到另外的地方取一段粗细相当的血管去桥接。
开启数字视觉去辅助,杨平想起系统有这个功能。
“抱歉,辅助功能目前无法使用。”
“之前不是用得好好的?”
“那是伴随礼包给的最低折扣,价格低到几乎免费让你用,礼包用完了,折扣也自然取消。以你现在的积分,根本无法启动辅助功能。”
“黑!”
杨平骂道,不跟她计较,意识里停止了交流。
血管撕脱,很难,或者,不可能找到断端。
“要不放弃吧,已经接了四个,功能完全没问题,已经很成功了。”老韩劝杨平。
“我再试试。”
他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不是轻易放弃的人。他喜欢挑战,读大学时,他喜欢跑步,从一千五米,到三千米,到五千米,到十公里,最后到四十多公里的全马,他喜欢不断挑战的感觉,他总是认为,足够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
杨平决定,沿着指动脉鞘一路向远端,通过解剖寻找血管。
“尖刀!”
苏宜璇已经准备好,她紧紧地把握着手术的节奏。
她知道,下一步要么放弃,要么继续。而继续,只有通过解剖来寻找血管。
从杨平那坚毅的眼神,苏宜璇断定他不会放弃,于是提前准备好了细小的尖刀。
那一双眼神,深深打动了苏宜璇,不由自主脸上发烫。
自己这是怎么了?苏宜璇立刻转移目光,但依依不舍,那双眼睛太迷人了。
坚毅,自信,专注——
尖锐的刀尖沿着血管鞘走行切开,一直往指尖的方向。熟练极致的解剖知识发挥了作用,这是正常的指动脉走行,几乎没有失误的可能。整个鞘管被精确无误的打开,在接近弓状动脉的地方,靠近远侧甲床的侧面,找到了断端。
另一侧,理所当然,也找到了断端,更加靠近近端。
知识就是力量。
这话杨平现在最有体会。
“你做过这种断指很多例?”
宋子墨轻轻的问。
“算是吧。”
什么叫做“算是”,宋子墨不喜欢这小子的脾气。
“你有过手部局部解剖的训练?”姜还是老的辣。老韩一眼看出,只有经过局部解剖训练的人才如此熟悉。
“我大学是解剖协会的--”这个解释算合理。
年轻时,老韩有幸参加几具完整尸体的解剖研究,至今受益匪浅,每次手术,对解剖的自信,源自那几具尸体。
“从腕掌取小静脉吧。”
“嗯!”
杨平对找到的血管断端进行清创,断端已经被拉扯得稀烂,根本没有管腔结构。
剪去两侧血管已经烂掉的部分,剩下的断口合格。杨平做了一个灌通试验,将生理盐水用注射器从一侧动脉灌进去,盐水从断端的静脉流出。
再将生理盐水从另一侧动脉灌进去,还是从断端的静脉流出。
结论:血管通畅,说明动脉网还行,这样才有桥接的意义。
这个部位,已经是指尖了,婴儿指尖,还是小指,